名称由来

  随州市,是湖北省下地辖市。位于在湖北省北部,素有“汉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称。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随州地名自炎黄神农时期将其诞生地和早年活动区域称作“随”,之后这里就一直叫“随”。周朝时期,周武王伐纣之后实施分封制,认为此地是“炎帝裔,随侯之后”。就封国随为名, 随始建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郡县制改为随县。南北朝时,西魏杨忠控制随郡后,又将其升格为中央制下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州,随州自此产生。北周时期杨忠被封为随国公,杨坚袭爵后又封随王。后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为皇帝,即以“随”为国号,因忌“随”有“辶”走之意,不吉利,便去“辶”为隋。从随州发迹的隋文帝在政治上十分偏爱随州。虽在行政体制上采取“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但随州的管辖地盘却在扩大,领随、土山、安贵、顺义、光化、平林、上明、唐城等8县。这是随州历史上最为“疆界旷远”之时。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随州市。

历史文化

  随州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作为炎帝神农故里,这里开启了华夏5000年的农耕文明;作为编钟古乐之乡,随州出土的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随州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中国编钟之乡”光荣称号。随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据传炎帝神农就诞生在随州市随县厉山镇,他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兴贸易,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

环境文化

  地貌


  随州地势由南北渐向中部微缓倾斜。南、北、西部为海拔2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中部为海拔百米以下的陂陀岗地,东南一隅为海拔60米左右的平川。最高点为北部太白顶,海拔1140米,最低点为东南水出境处的河床,海拔47米,全境地貌类型分为五大区。境内山以大洪山和桐柏山为脉,呈西北—东南向分布。


  气候


  随州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随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据统计,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865~1070毫米,年光照总数在2009.6~2059.7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无霜期220~240天。


  水文


  随州市河流众多,有名常流河139条,无名小溪不可尽数。按其所归,可分为4大流域:府河流域,占全市流域面积的79.4%;淮河流域,约占全市流域面积的10%;汉水流域,占全市流域面积的7.5%;漳水流域,占全市流域面积的3.1%。有涢水、淮河、漳河、大富水等河。主要支流是激水、漂水、滥水、均水、浪河、刘家河、长安河、清水河、游河、四十里冲河、三夹河等。